浅议“严谨 高效”信息技术详案的设计
og电子官网 金一颖
摘要:严谨、高效的详案设计,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助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支架式教学 主题学习 多元评价 创新灵感
执教公开课、参加上课比赛,很多老师觉得最费力的就是如何高效完成教学设计,因为往往此类活动的时间比较紧,要求又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涉及相当广,大致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等方面,还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情境、重组教材、制作课件、评价准则等,即使静下心来设计,恐怕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效率不高。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整合以上多个元素,如何高效地设计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呢?如何能使教学详案的设计更严谨、有效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依托思维导图、支架教学模式等教学理念,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详案的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点实用而高效的方法。
一、依托思维导图,顶层环节设计。
顶层设计的基本概念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思维导图就是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很多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教学设计相关的一个元素,而这个元素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无数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从而实现顶层环节设计,为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思维导图能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简单有效,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众多元素表示出来。如下图,就是我经过多次反思,再经过多次实践而提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这个思维导图能让我一拿到某篇课文,就开始填写各项内容,快速准备需要的素材,为教学流程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支架教学模板,初构设计脉络。
一堂课需要顾及的元素罗列完毕,开始进入详细的教学设计。在思维导图式顶层设计阶段各个环节是可以随意重组和架构的。而重组架构又可利用本人使用多年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它完全能够根据上述思维导图初构出教学脉络,使教师能够快速投入到课堂实践中去。支架式教学的特点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当的情境,提供小步调的支架,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它的主要环节是: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这也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主题任务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相符合,体现以生为本、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第一个支架点:合理主题确立,激发学生内省力。
这第一个支架点,其实就是脚手架,从建筑工地看脚手架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平台,它也要为后面不断的提升做铺垫。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老师在这个环节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选择合理的、趣味的、有价值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省力,从而使学生整堂课都保持着良好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比如老师们常用的游戏、视频、动画、图片、对比等导课手段,不单单是为了激趣,而要利用这个主题,串起整堂课,为了完成这一个主题任务,需要分几个层次,能够让学生在第二个支架点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被老师的教案牵着走。例如我在设计《OG电子游戏》这一课时,脚手架是flash小游戏导入,学生相当感兴趣,实际上这个游戏的选择我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技术难点:画图软件中的裁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自发地学习了,为后续铺平了道路,更多地能促进学生运用裁剪技术进行创作。又如英文打字课,枯燥又重要,我整合英语课26个英文字母开展三年段竞赛,形成了一项年年举行的校级比赛,对于优秀学生发奖状进行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省力,主动学习甚至延伸到三年级刚刚学习的英语单词拼写,使英语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两学科双赢。
第二个支架点:参与主题学习,挖掘学生探究力。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与主题,围绕其制定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实现的教学过程。第一个支架点已经确立了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这里,我根据主题教学的外延理论,提供“丰富资源学习”主题项目。即主题教学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挑战性问题来呈现;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获取任务要求;建立良好的交际合作体来体现目标的达成。比如,我在教学省版教材电子邮局这一单元时,搭建了一个服务器,安装了Cmail软件,管理收发邮件不受网络限制,设计了邮件漂流瓶、管理员群发邮件、分组邮件群等主题学习,学生积极性高涨,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主题学习内容的呈现,首先请学生独立探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能够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由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同伴探究。我在新授环节,明确提出听课要求,因为时间关系,老师需要精讲,所以“我只讲一遍”,“如果有问题可以互相帮助”,“实在有困难,老师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三个要求的提出,使学生在听讲时相当专心。当学生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自然地会寻求同伴相助。
3.师生探究。直到同伴间互助也解决不了。最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讨,整个课堂呈现自由、民主、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孩子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而且学习效果显著。
4.网络探究。目前og电子官网所使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包括新老宁波版和省编教材,四个年级三套教材,各有优缺点,如何取之所长为我所用呢?我以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平台为主要探究平台,整合三套教材,既发挥宁波教材扎实、系统、有深度的风格,又融入省编教材涉及面广的特点,从横向和纵向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三年级完成画图软件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课外拓展阅读材料关于金山画王的介绍,我单独列了一课,整合省编教材那一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画图软件效果。又如新宁波教材每单元后面的课外阅读材料,涉及计算机历史、前沿科技产品等,拓宽学生知识面效果很好。所以执教省编教材时,我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甚至拆一台旧式电脑,通过平台,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关注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资讯,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三个支架点:多元评价方式,触发学生创新灵感。
评价交流时,我主要设计两个内容,一个是针对本课课前提出的评价原则,即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开展生生评、师评、网络评、过关、竞赛等方式,要求人人每节课都要提交电子作业,或某种技能达成一定的程度。比如打字的速度和正确率。另一个内容是提建议和意见,要求从鼓励的方向提,你从这些作品中自己获取了哪些灵感。又比如学习本课以后,通过运用这些技术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从辩证思维角度来看,既要肯定作品,也要提合理建议,前提是如何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个层次,以此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三、推敲过渡言语,细化设计支脉。
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巧妙、教学流程如何紧凑,非常关键的过渡语和小结语往往使整个课堂更流畅。我在设计支脉时,非常关注这三种言语:1.提问语2.小结语3.过渡语,一边推敲组织语句,一边预设学生的课堂生成状态。提问以后学生回答的是否能被我所用,是否达到设计需求。一个教学完成时的小结语,能否很好的总结并为学生所内化。我对过渡语的理解是课堂生成随着学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考验教师的言语机制,所以我还会考虑当学生出现正、反两种情况时,我需要用什么样的过渡语把问题引到正题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和小结语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对学生的赞美与评价,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提契,对每个环节的小结,也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的一个脚手架。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经验,过渡语和小结语的设置是各式各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设计精妙、有趣的过渡语,就一定能使你的课堂教学更精彩。同时,小结语也能起到承上启下、总结知识点、归纳技能操作要点等使用,再现教学目标等,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师的提问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教师精炼有价值的提问,能够快速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这是一种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合理利用思维的发散过程进行教学环节的过渡。
因此,根据思维导图的结点和支脉,能够清晰地知道哪些环节需要提纲挈领的过渡语,什么时候进行小结并板书,使整个课堂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通过顶层环节设计、初构教学脉络、细化设计支脉三步,围绕思维导图,层层深入,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经过多次实践,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计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og电子官网》
《OG电子游戏》
《og电子官网如何思维》杜威
《OG电子游戏》杂志